文/千龙网记者 戴琪
结束了忙碌的一天,布拉特骑上小黄车,穿过林立的钢筋水泥大楼,一头钻进老北京胡同,随意走进一家小店,落座,或沉思或畅聊。这是他最喜欢的消遣。
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,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,彼时的他只懂俄语。转眼,在这里一呆就是5年。记者采访他的时候,他已经可以在中文和英文之间自由切换,甚至可以阅读英文文献,用中文撰写毕业论文。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留学生,还利用业余时间在青年平台“ThinkIN China”做主管,组织、主持过很多涉及多国前政要的活动,又在两年前创办了北京俄罗斯留学生联合会。
今年,他将毕业,离开人大,却依然希望留在北京。
布拉特来自俄罗斯南方的一座小城,18岁便独自一人到北京求学,今年将毕业。图为布拉特主持“ThinkIN China”举办的意大利前总理、欧洲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·普罗迪分享会。
“北京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,这里有我的朋友,有一起创办和经营社团、平台的同伴,还有很多很多相识的人,最重要的是还有我最爱的麻辣香锅!”布拉特打趣地说。
5年前的一天,布拉特初来北京,只懂俄语的他完全无法与餐馆服务员交流,只好随便指了菜单上的一道菜,算是点了餐。结果端过来一尝,又辣又咸!那味道让他至今记忆犹新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吃辣。”
此后的一年间,他对辣味始终“战战兢兢”。但过了一年之后,他居然爱上了吃辣。
让他同样爱上的还有北京的共享单车。闲暇时间,他特别喜欢骑上一辆小黄车,在北京的大街小巷“兜风”。“我最喜欢这座城市的错落感,前一会儿还骑行在宽阔的柏油马路上,近旁都是摩天大厦,但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出现一条小巷子,钻进去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。”
几年前没有共享单车,布拉特出门只能选择乘坐地铁或出租,完全无法体验到这种秘境探险般的乐趣。
5年间北京发生了太多的变化,而变化中的机遇,是他选择留在这里的最大理由。
“我看到这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,我可以在这里做我喜欢的事情,和很多熟悉的人在一起。发展中的北京非常有活力,活力中又蕴藏着大量机遇,所以我来到了这里,毕业以后也希望能够留在这里。”布拉特畅想着,“我可以先在这里找一份工作干一段时间,然后再找机会做做生意”。
阅读英文版:[Expats in Beijing] He stays for opportunities
延伸阅读:
- [外国人在北京]跨国夫妻想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者
- [外国人在北京]地铁站台上的哈萨克斯坦“雷锋大夫”
- [外国人在北京]在团结湖英语角义务教课10年的加拿大老师
- [外国人在北京]德国女婿乔治:孩子们的母语是汉语
- [外国人在北京]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办学的南非校长
- [外国人在北京]卢旺达青年沙米尔的十年北京生活
- [外国人在北京]美国人凯文的中国动画情结
- [外国人在北京]新西兰记者在北京:亲眼所见能更真实地了解中国
- [外国人在北京]90后阿塞拜疆姑娘的中国情缘
- [外国人在北京]北京学校的英国校长:尊重差异才能拥抱世界
- [外国人在北京]英国大夫裴安平:这里让我感觉更舒适更安全
- [外国人在北京]塞尔维亚人左兰:中国发展给了我机遇
- [外国人在北京]喀麦隆数学博士迷上中国相声
- [外国人在北京]澳大利亚外教:这里有故乡的宁静
- [外国人在北京]荷兰“豆”用画诉说和北京的缘分
- [外国人在北京]越南女留学生:找个理由再回北京
- [外国人在北京]意大利人马西莫把美食“装进”胡同
- [外国人在北京]美国小伙约翰的“混搭”生活
- [外国人在北京]卢旺达青年鲁门:从包容的北京看世界